久站、久走後的休足之道

周依琳(新竹信霖) 醫師

杏保醫網信霖診所復健門診醫師

長時間走路後,腳痠、腿沉、關節不適怎麼辦?

復健科醫師教你幾個簡單動作,幫助身體修復、放鬆,預防小傷變大病!

無論是參加繞境、旅遊、登山,或是日常需要久站、久走的工作與活動,許多人都曾在結束後感受到腳底痠痛、膝蓋緊繃、大腿沉重。

這些不適,有時只是短暫疲勞,膽如果沒有適當修復與舒緩,可能悄悄累積為慢性疼痛甚至傷害。

本篇將從復健科與物理治療專業出發,帶你認識長時間負荷後常見的下肢痠痛類型,並提供修復方法與居家保養建議,讓你的雙腳走得久、也走得健康!

 

_____________

 

常見的「久走後疼痛、痠痛」

長時間步行或久站,容易導致局部組織過度使用並產生微小損傷。若同時穿著支撐性不足的鞋款,或體能基礎(如核心穩定性、下肢肌力)未事先鍛鍊,將進一步增加傷害的風險,甚至可能演變為慢性疼痛或功能障礙。

根據復健醫學臨床經驗,常見的下肢問題有:

1. 足底筋膜炎(Plantar Fasciitis)

  • 成因:長時間步行或硬地面行走,造成足底筋膜過度牽拉與微小撕裂。
  • 症狀:早上起床或久坐後站立時腳跟刺痛,走動後略為緩解。

2. 阿基里斯腱炎(Achilles Tendinitis)

  • 成因:過度使用小腿肌群與阿基里斯腱,導致微小損傷與發炎。
  • 症狀:足跟後方疼痛、觸壓疼痛、活動時僵硬感。

3. 髂脛束症候群(Iliotibial Band Syndrome)

  • 成因:長距離步行導致大腿外側肌筋膜緊繃,摩擦膝外側骨頭造成發炎。
  • 症狀:膝蓋外側疼痛,特別是上下坡時惡化。

4. 小腿肌群緊繃與筋膜沾黏

  • 成因:長時間維持單一姿勢,血液循環不佳,小腿肌肉群產生緊縮、局部缺氧。
  • 症狀:小腿沉重、痠痛、行走無力感。

 

____________

 

居家修復指南|給剛走完的你

如果您出現下肢痠痛不適,建議可參考以下簡易且實用的修復指南:

1. 伸展放鬆

(1) 足底筋膜伸展

  • 動作:找一面牆,站在牆前,將一隻腳的前腳掌踩在牆上、腳跟著地,腳尖往上翹,另一隻腳微彎保持身體平衡。(會感受到腳底板有拉扯的感覺)
  • 時間:每次維持 15–30 秒,左右腳各做 2–3 次。

 

 

(2) 小腿肌群伸展

  • 動作:面對牆站立,雙手撐牆,前腳彎、後腳踩穩打直,兩腳呈弓箭步,後腳的腳跟不要抬起。
  • 時間:每側各維持 15–30 秒,做 2–3 組。

 

 

(3) 大腿肌群伸展

  • 動作1:坐在地上,一腳伸直、一腳彎曲,身體慢慢往前傾,雙手朝腳尖方向伸展,不需硬壓身體,量力而為。

 

  • 動作2:站立時將一隻腳抬放到椅子或矮桌上,膝蓋打直、腳尖朝上,身體微微前傾至大腿後側有拉扯感為止。

 

 

  • 注意:伸展時大腿後側應有緊繃感,但不應出現明顯疼痛。
  • 時間:每次維持 15–30 秒,左右腿交替進行,建議各做 2–3 組。

 

2. 適度冰敷消腫

  • 活動後初期若局部紅腫、熱感,可用冰敷(每次15分鐘,每日3–4次)。

3. 足底滾壓放鬆

  • 使用筋膜球等小球輕滾足底,有助筋膜釋放。

4. 穿著適當鞋款

  • 選擇足弓支撐佳、避震性好的運動鞋,避免平底拖鞋或硬底鞋。

5. 適量休息

  • 初期避免再次長時間行走或劇烈運動,給足部肌群足夠修復時間。

_________

 

下肢疲勞與足部疼痛|復健科專業建議
 

針對上述症狀,正規的復健科與物理治療介入流程如下:

1. 復健科醫師評估與診斷


進行病史詢問、理學檢查(如壓痛點檢查、步態分析)
必要時安排影像學檢查(如超音波、X光排除結構性問題)


2. 物理治療

  • 超音波治療:促進局部循環,有助於支持組織自然修復機制。
  • 低能量震波治療:用於慢性足底筋膜不適之輔助治療,有助於促進局部循環與組織代謝。
  • 關節鬆動術與筋膜釋放:減緩緊繃與沾黏。
  • 伸展與肌力訓練指導:教導正確伸展、強化足底、小腿、臀部肌群。

3. 醫療輔助措施

若疼痛劇烈,短期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治療(須醫師評估後使用)。

 

_____

按摩有效嗎?需要注意什麼?
 

輕度按摩可促進局部循環與放鬆肌肉,有助舒緩症狀。
避免過度深層按壓:若未經專業評估直接進行強力按摩,可能加重發炎與組織損傷。

建議原則:


若疼痛明顯,應先由復健科醫師確診,再依照個人狀況安排適合的物理治療與輔助療程,若未經專業評估進行深層按摩,可能增加組織負擔,建議由醫療專業人員指導調整方式。

 

照顧雙足,就是為未來每一段旅程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讓我們一起好好修復、再出發!